廣發證券發佈報告,為什麽要重視本次疫情衝擊之後的供給端邏輯?一是中國從增量經濟步入存量經濟,供給端的重要性凸顯。二是本次政策定力與張力併舉,對需求拉動相對溫和,在需求逐步恢復的過程中,供給格局更優的行業將獲得更高的企業盈利修復彈性。該文將從國内市場和國際市場兩個維度出發,從需求、產能、庫存等角度篩選出供給格局可能將發生較大改變,相應帶來投資機會的行業,以供參考。
衝擊過後,供給端邏輯的受益路徑:(1)國内供給端,部分行業的尾部企業加速出清,龍頭企業市佔率提升,利潤率擡升。(2)全球供給端,海外部分產線加速煺出,中國企業迎來替代良機。(3)全球供給端,海外部分供給階段性受疫情約束,中國企業加速搶佔市場。
什麽樣的行業更易在本輪衝擊中迎來供給變化?
1. 國内供給角度而言,需求彈性大,前期供給擴張意願弱或產能過剩的行業。(1)需求端,受到較大衝擊才會加速出清,集中於可選消費類和週期類。(2)盈利和CAPEX角度:前期景氣度低、擴產意願薄弱的行業受疫情衝擊將加速出清——紡服、白電、電氣自動化、通用設備。(3)固定資產、庫存和週轉率角度:供給增加但需求未同步上行的行業在衝擊後更易形成過剩局面,進而引發出清——家用輕工、化纖、視聽器材、造紙等。(4)集中度低、非國企佔比高的行業供給側變化更為靈活:中遊製造佔比更高。(5)規模以上企業數量角度:部分中遊製造行業在前期已開始逐步有序退出。
國際供給角度而言,重要生產國遭遇供給約束、而我國具備一定供給替代能力的行業,有望搶佔醫療設備、汽車零部件更大市場份額。工控領域方面,中國自身進口依賴程度較高、但已具備一定國產替代能力的行業,疫情衝擊海外供給加速國產替代進程。此外,LCD面板方面,海外廠商前期部分生產線已開始逐步撤出或收縮,疫情衝擊加速這一過程,為中國廠商供給份額擴張提供空間。
研報指出,水泥、白電、光伏行業供給格局已經相對較優,疫情後需求恢復將帶來較大修復彈性。家用輕工、酒店、影視院線行業本已處於供給優化的進程當中,疫情衝擊加速這一過程。教育(K12)、紡服行業部分供給將被出清,但格局尚未十分明朗。
風險提示:疫情反復,經濟不及預期,流動性收緊,中美關係不確定。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