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華社訊】由港股100強研究中心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第七屆港股100強頒獎典禮今日於深圳中洲萬豪酒店舉行,有女股神之稱的西澤投資管理集團主席及投資總監劉央於5月24日出席並發表題為《新時代和新趨勢下的港股市場》主題演講。劉央笑稱自己在香港做了近二十年投資,被冠以很多稱號,不過重要的是在十九年時間里其先後投資超過五百家企業,能與優秀的中國企業一同成長,「熟悉我們西澤投資風格的朋友都知道,我們善於發掘港股市場的優秀民營企業」,劉央稱,而在過去的投資經驗積累中,她得出「告別單一價值投資,讓趨勢引領投資」的投資感悟。
劉央於5月24日演講主要基於「中美關係再平衡、中國改革再深化以及大灣區納入國家戰略」三個重要背景疊加所帶來的嶄新格局來深入探討。
中美關係在當下環境中已從過去的追隨轉變為深層次的競爭關係,而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之間的交鋒,亦將影響到全球各經濟體。「中國在過去四十年改革開放中,進行產業轉型升級,已形成了成熟的產業鏈,也開始主導了全球的製造業,中國在很多方面已趕超美國,這是新的現實,」劉央稱,拿過去的思維和眼光來看待現在的關係令美國正在逆全球化的道路上一意孤行,而中國卻在加大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力度,在擴大投資範圍以及提供更多投資便利等方面的開放政策相繼出台,未來發展道路亦越來越寬闊。
而從單個企業的微觀角度來說,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劉央舉例其所投資的民營企業天工國際(00826-HK)。「美國特別豁免了它們的關稅,因為市場上找不到替代,這家公司今年1-4月對美國出口在去年增長基礎上又增長了9%」,劉央認為只有擁有自身的實力硬核,無論國際市場風雲變幻都不會造成很大困難,而世界亦離不開中國製造。
而過去在中國金融市場發生的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金融供給側改革和加快資本市場開放。劉央認為,金融供給側改革開始取代金融監管,這個話語體系的變化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為港股市場帶來更廣闊空間。自2016年開始的兩年多時間里,嚴厲打擊信貸違約、金融腐敗等問題,劉央認為這是監管「從破到立」的「破」的過程,「這主要是想清洗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整體降低中國的宏觀槓桿率,而這一舉措已經取得明顯成效,今年槓桿率明顯下降,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也變得健康透明」,劉央稱。而供給側改革則是「立」的過程,「所謂立便是立規矩,讓金融機構的經營活動日益規範、與國際標準日益接軌,這樣亦利好兩個市場規則制度的兼容性」,劉央稱。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劉央認為中國市場改革開放的誠懇態度可吸引到更多國際投資者,而這其中香港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內地推出科創板是資本市場改革的一大重要內容,而近期科創板已開始受理與審核上市申請。科創板熱度漸起,市場上對於港股市場吸引力的質疑聲也隨之四起。有人認為科創板和港股形成競爭關係分流了港股的資產配置,對此,劉央認為,長遠來看二者之間不但是良性競爭關係,更能產生戰略協同效應。「科創板的主要對象是高科技企業,可在內地市場實行註冊制,而其他企業實行註冊制要去香港市場,香港是原生態的註冊制」,劉央認為,香港市場亦在積極進行上市制度改革,未來兩地市場協同發展、互聯互通,廣闊天地下將大有作為。
而第三個層面則是聚焦在粵港澳大灣區,而金融科技的領先地位便奠定在大灣區內,城市金融化開始遍地開花,新型城市化、智慧城市群佔領了制高點,全球金融科技的中心正切換到中國的大灣區。「區內有人口紅利、制度優勢、製造業和創新優勢,在這個佔全國1%的土地上居住著全國5%的人口,卻產出了全國13%的GDP」,劉央稱大灣區內的創新和科技正引領著灣區發展日新月異,而人才流動方面,亦將由過去內地人才赴港發展,轉變為越來越多香港人才流入大灣區內工作,雙城生活下,兩地溝通日漸頻密。
而香港作為國家改革開放的橋頭堡,擁有一國兩制和國際金融中心兩大得天獨厚優勢,劉央指,在未來大灣區發展的第一階段會是深圳和香港的融合,而這將是中國製造業和金融業與資本結合最為緊密的區域,未來將為全球提供範例。在遍地機遇下,劉央亦提出了目前在稅收、資金流動效率以及法規等方面的障礙,而解決障礙后大灣區企業之間的互聯互通將更加緊密。隨著灣區內資金、科技以及人才優勢的逐漸壯大,劉央預言未來十年中國其他地方的發展都不會超過大灣區的發展速度,「大灣區將會是世界級的科技中心、金融中心,也將會是冒險和夢想的中心」。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