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热门搜寻:

IGBT业务单独IPO,比亚迪又一零件技术走向前台
原創

日期:2019年9月27日 下午7:06作者:李长祥 編輯:李雨谦
IGBT业务单独IPO,比亚迪又一零件技术走向前台

前言:

IGBT技术不是有钱、烧钱就能够实现突破的!

自2003年筹建团队布局IGBT领域研发,到2018年12月发布IGBT4.0版技术,比亚迪用了13年的时间,扎扎实实地走完了IGBT技术从0到1的研发进程。

IGBT的英文全称是InsulatedGate Bipolar Transistor,汉语翻译过来就是“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简单地讲,在一辆电动车中,IGBT直接控制驱动系统直、交流电的转换,决定了车辆的扭矩和最大输出功率等,可谓是一辆电动汽车的CPU。

从成本角度来看,在一辆纯电动汽车中,电驱动系统、空调系统、高压充电机等多个部件都需要用到IGBT。通常,IGBT的成本大概是一辆电动汽车整体生产成本的7-10%,是除了电池之外最贵的零部件所在。

IGBT业务单独IPO,比亚迪又一零件技术走向前台

IGBT业务单独IPO,技术成熟,研发成本分摊

目前,国内能够量产高压大功率IGBT芯片且用于车辆生产的企业,只有两家:中国中车(高铁)和比亚迪。这其中,比亚迪更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IGBT完整产业链的车企:包括IGBT芯片设计和制造、模组设计和制造、大功率器件测试应用平台、电源及电控等环节。

2018年,比亚迪宣布成功地研发出半导体材料SiC(碳化硅)。负责IGBT研发的比亚迪第六事业部总经理陈刚曾自豪地表示,随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GBT产品的量产、大批量供应,中国已经可以和欧洲、日本三分天下。

在2018年12月的宁波发布会上,相较于当下市场上的主流产品,比亚迪全新的“IGBT4.0”技术在电动车电流输出能力上高出了15%;同等工况下,综合损耗降低了20%;温度循环寿命提升了10倍以上。

以全新的比亚迪唐为例,仅综合损耗一项便降低了20%,便意味着其百公里电耗将降低约3%。这对于电动车能源技术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进步。

对于比亚迪的成绩,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力电子分会秘书长蔚红旗表示,如今比亚迪在IGBT领域的成就不是说靠烧钱就能够实现的,即使砸下100亿下去,短时间内也很难做出来这样一个成果。应该说,这既是对比亚迪自身研发成果的积极肯定,同时,也在侧面反映出了比亚迪在IGBT项目上的巨额支出。

举一个例子,为突破IGBT技术,2008年,比亚迪斥资1.71亿元收购宁波中纬,成立宁波比亚迪。而成立初期,宁波比亚迪连年出现亏损,一度不被看好。截至2018年12月,承担IGBT研发制造的比亚迪第六事业部拥有2300多名员工,研发、生产等多个环节开支巨大。

IGBT业务单独IPO,比亚迪又一零件技术走向前台

而根据比亚迪第六事业部总经理陈刚披露的信息,2019年年底比亚迪IGBT晶圆的产能将扩大到月产5万片,如果一辆车用一片,相当于供应5万辆车的产能。不过,仅2018年,全国销售新能源汽车就达到了61.7万辆,产能不足以覆盖全国市场。

从技术角度、成本角度分析来看,应该说是技术上已经成熟。而未来,大规模的量产,以及新的芯片技术研发都需要资金的支持。比亚迪此时宣布IGBT业务准备分拆独立上市,不排除有准备扩大产能,筹集资金以备进一步研发的可能。

未来市场需求广阔,IGBT业务或迎来快速发展

一份由全球领先的电子元器件分销商富昌电子披露的数据可知:2018年,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IGBT模块的交货周期最长可达到52周,而正常情况下只需要8-12周。富昌电子预计,2018-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量年复合增长率达30%,但同期车规级IGBT产量的年复合增长率仅为15.7%。

据此分析,IGBT未来的市场需求非常大,且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而从运转周期上来看,成本要素之外,交货周期长也已经成了制约IGBT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IGBT器件大量依靠海外进口,来自日本、欧美企业生产的IGBT器件占到了国内总需求的90%。不过,由于海外IGBT器件的采购周期通常要长达数月,甚至是一年以上,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而且关键技术掌握在海外企业手里。

除此之外,根据2012发布的国务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要达到200万辆次。这其中,电驱动系统、空调系统、高压充电机等部件都会用到IGBT器件,需求量庞大。

援引东方财富披露的集邦咨询报告,2018-2025年期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产业带动的IGBT市场规模共计超过1200亿元。仅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所用IGBT市场规模将达到210亿元;2018-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所用IGBT累计新增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

事实上,在电动汽车领域之外,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航天、高铁等多个领域都会应用到IGBT器件。仅以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为例,均需要将其所发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担当这一转换角色的恰是IGBT,而我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太阳发电国。

IGBT业务单独IPO,比亚迪又一零件技术走向前台

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率仍然比较低。很长一段时间,国内总体能源利用率为33%左右,较发达国家低了10%。在节能工作方面对于技术的追求、运用非常迫切。

中信建投曾披露过一份研究报告,2017年,国内IGBT市场的规模约为121亿元,占到全球总需求的50%。不难看出,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IGBT需求非常大。而随着IGBT筹划IPO上市,以及最终上市融资,IGBT国产化业务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一个很大的可能:赴港IPO上市

那么,问题来了!比亚迪IGBT业务会去哪里IPO上市?上市后资本市场的反应会怎样?

比亚迪IGBT业务会去哪里上市?目前来看,能够满足该业务单独上市标准的资本市场只有国内科创板,以及港交所,甚至是赴美上市。

相比之下,鉴于港交所成熟的资本市场,以及比亚迪、比亚迪电子等均已经赴港上市多年,分拆独立上市后的比亚迪IGBT业务最终选择赴港上市的可能性非常大。

对于比亚迪IGBT业务上市后的市场反应,或可以从近两年的评级机构研报中看出一二。

2018年12月12日,在比亚迪发布IGBT4.0技术之后,民生证券发布研究报告表示,新技术研发的成功将为后续系统效率优化开启全新空间。此外,国内新能源车市场领先地位稳固,“市场基本盘+全产业链技术”将迎来全面竞争,看好企业未来发展。

IGBT业务单独IPO,比亚迪又一零件技术走向前台

中信证券也曾发布公告表示,比亚迪也正在积极和其他新能源整车厂进行合作谈判,计划对开发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并供应相应产品。而这将会为比亚迪电池业务、IGBT业务扩大市场,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

有意思的是,在与长安等车企合作过程中,比亚迪已经拿出自身的电池技术用作合作项目之一。随着IGBT业务单独上市,以及项目技术的逐渐成熟,未来的企业间合作中,比亚迪有可能将IGBT业务推出,作为与其他企业合作的项目之一。

结语:

从目前来看,比亚迪是国内唯一掌握新能源汽车“三电”核心技术的企业,同时也是国内仅有的能够提供电动车实用IGBT部件的车企。对于企业自身而言,比亚迪目前已经站到了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领军者的地位。

不过,任何技术创新都还只是针对国内市场而言的。相较于海外市场先进的技术实力,国内的科技企业还有很大的距离,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对于比亚迪IGBT业务而言,IPO上市也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未来技术创新还需要持续努力。

财华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华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content@finet.com.hk,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
财华香港网(https://www.finet.hk/)
财华智库网(https://www.finet.com.cn)

现代电视(http://www.fintv.hk)

相關文章

9月26日
利润微薄,手机主板方案商豪成控股二度向港交所递表
9月24日
注册生效!拟募资4.5亿元,申联生物上市科创板能否抵住非洲猪瘟影响?
9月23日
兴业物联:背靠正商集团能否成功赴港上市?
9月19日
拟筹资27亿元,君实生物A股上市辅导被验收,“新三板+H+科创板”要来了?
9月18日
净利率连续三年下滑,“尿不湿”的上游供应商中国盈润能否成功IPO?
9月17日
吸引近亿“女性古风”玩家,女性向手游开发商玩友时代拟香港IPO
9月15日
两大业务存隐忧,胡军版《天龙八部》制片商华夏视听传媒拟赴港IPO
9月13日
1042亿美元巨债压身,百威啤酒二次赴港上市融资欲望强烈
9月11日
二期扩张金额高达12.23亿元,达力普控股紧需IPO融资?
9月9日
增收不增利,毛利率下降,天晟集团拿什么来保证净利增长?

视频

快讯

08:41
量化派科技三度递表申请港股主板IPO
17:32
国家新闻出版署:5月共96款国产网络游戏获批
17:18
科达利:拟投设美国控股子公司并建设美国新能源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生产基地
17:17
Kimi测试打赏功能 月之暗面:小范围灰度测试 会继续扩容优化
17:10
同方股份:拟公开转让所持壹人壹本全部股权
16:59
长久股份(06959.HK)计划拓展海外市场 拟在东南亚地区开发业务
16:58
恒瑞医药:子公司SHR-1905注射液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
16:53
华润电力(00836.HK)附属电厂首四月售电量同比增加5.5%
16:53
华大基因:全资子公司产品终止注册
16:48
中国联通:截至4月5G套餐用户累计达2.71亿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