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同樣是股價大跌,蘋果選擇全品類產品價格下調,小米卻選擇「漲價,定位高端」。
考慮到新款紅米發佈大會上,雷軍喊話友商「生死看淡,不服就幹」,漲價或許是為了更好的對標友商。
一個有著自主知識產權,無論是自主芯片研發還是通訊設備創新都走在國際前端;另一個則是全球採購,鮮有核心技術創新,壓縮利潤主打性價比。或許對小米來說,與其在價格上對標,真不如在自主研發上努努力。
衝擊中高端,不過是漲價的借口
從2019年元旦起,關於iPhone 禁售、蘋果降價的消息就不斷的刷屏網絡。
其實原因很簡單,高價策略下,蘋果沒有收到原本期待的效果,反而適得其反,銷量縮水、市值下跌。在經濟下行的當下,内地市場沒有足夠能力,也沒有必要為萬元手機買單。
與蘋果相比,小米顯然是覺得產品定價有點「低」。雷軍最近將「紅米」獨立出來,小米要衝擊中高端了。
日前,在互聯網社交媒體上,小米產品總監王騰表示,紅米手機今後會專註性價比,與此相對應的是,小米品牌的手機,將會向高端手機市場發展。業内人士預測,即將推出的新款小米9售價或將達到3299元,與小米8現行售價上漲近1000元。
「因為小米手機要衝擊中高端,所以未來要漲價」。難道,小米手機衝擊中高端市場靠的就是漲價?
也可以理解,對小米而言,衝擊中高端,意味著要用更多的錢購買質量更好的零配件,併加大軟件係統上的技術開發。如此一來,成本自然會提高,產品售價相應地也會調整。
不過,與隻算經濟賬的小米相比,友商定義的「中高端」看起來更紮實。
從麒麟到鲲鵬,中高端手機性能更高,關鍵還是國產芯片等級不一樣,友商投入的研發力度不一樣,成本不一樣。
從榮耀、nova、mate到P係列、保時捷係列,友商每一個係列的產品都有明確的人群定位,年齡、性别、職場身份等等。中高端手機的定位併非隻是千元機、兩千元機、三千元機,更是性别、身份、年齡的準確貼合。
從忍受安卓係統動不動漲價,到自己研發手機操作係統,再加上友商在5G通訊,特别是巴龍5000基帶等方面強大的技術優勢,5G時代中高端手機的定義權,或許還要遵循友商的標準。
真正的中高端手機,是用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堆出來的。採購式的成本累積,儘管能夠帶來技術的升級,但終究沒有自主定價權,更談不上5G時代中高端手機的定義權。
不管是不是為了衝擊中高端,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為了迎合資本市場需求,小米需要漲價。
截至1月14日上午,小米市值跌至2539億港元(約324億美元),相比上市發行時的543億美元,下跌超過40%。
儘管雷軍和其他控股股東承諾365日内不出售擁有的公司股份,但依然不能阻止其他持有人和機構抛售小米股票。據香港交易所提交公告,俄羅斯富豪兼知名投資人Yuri Milner旗下投資機構,在小米股票解禁第一天便減持小米5.94億股。以當日收市價10.34元計,這批減持的股份涉資61億元。
如何才能夠提升收益,提振資本市場信心,已經成為擺在小米高管面前最大的難題。顯然,漲價,獲取更大的利潤空間無疑是見效最快的方法。
進軍中高端手機市場,可以延長小米手機的產業鏈,將小米的潛在用戶人群向收入更高,消費水平更高的用戶推進,這樣就可以實現「向更多的人賣手機,賣更貴的手機」。
可問題是,小米手機給人的印象除了「超高性價比」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的。
試想一下,當小米3000元一部的「高端手機」開賣的時候。消費者發現,價格與友商其他產品併無優勢,賣點也併不突出。面對友商在芯片,5G技術等方面的眾多賣點,小米恐怕會顯得黯然無光。
「生死看淡,不服就幹」。成立八年的小米,很多時候往往都是扮演「價格攪局者」的角色。無論是手機,還是小米電視,亦或是小米手環、淨化器等產品,但凡小米進入的領域,都會出現價格大幅調整(下降)。相應的,小米也獲得了消費者的喜愛,併吸引了一幫粉絲。
如此多領域的產品,如此多產品所集聚來的粉絲,通過小米「ALL in LoT」物聯網打磨在一塊,形成一個品牌粉絲的營銷閉環,這才是小米公司的價值所在。
資本化?不,小米需要創新
可現在的問題是:小米在所有的產品領域缺乏「深耕」。
以手機為例,當年的小米千元智能機橫掃内地市場,颠覆了一個時代,更在一代人的心里締造了自己的品牌印象。儘管很多人諷刺小米「貼標生產」,但即便是抛開產品不說,小米本身的創新和營銷模式便已經勝出。
然而,當其他公司也加入千元智能機市場,併開始和小米進行競爭,特别是友商中出現了有自主研發能力,且營銷能力和水平絲毫不弱於小米的手機品牌時,小米憑借「超高性價比」獲得的市場和用戶面臨著流失的危險。
小米的優勢,更多源於「價格攪局者」,而在技術創新上顯然沒有傳統產業公司的底蘊。當價格攪局被稀釋掉的時候,必然會面對競爭對手的反擊。
即便是品牌拆分,延長產品鏈,從中低端到中高端……這些都不過是運營技巧,有一點「要在中高端市場,利用成熟技術,壓縮利潤的價格攪局」,缺乏背後的技術創新支撐。
或許,這一點才是小米科技和雷軍喊出「生死看淡,不服就幹」口號的原因。或許,也正是因為如此,小米的市值才會從原先估測的2000億美金、1000億美金到上市發行的500多億美金,以及現在的300多億美金。
而要想奪回市場份額,除了踏踏實實技術創新外,别無二途,即便是面對資本市場的巨大壓力。不然,今天丢掉的是手機份額,未來,智能電視,智能手環等等,小米都將會因為缺乏技術底氣而被不同行業友商擠佔利潤空間。
結語:
如果沒有必要的技術創新,依然走「價格攪局者」的運營模式。小米科技恐怕終究會「昙花一現」。儘管談這些有點早,但是雷軍和小米高管們應該有自己的應對之策。
其實,小米科技如此急切的上市或許也是「感受到了友商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想通過資本市場獲取更多的「彈藥」來和友商競爭。隻不過,面對一個技術差距如此之大的友商,小米是真的需要想想為什麽自己不在技術研發和創新上努努力了。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