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對於滴滴來說是「多事之秋」,公司除了道歉就是整改,到了年終又「克扣」員工年終獎。可見滴滴去年一整年都沒有消停過,到了2019年滴滴不滿「網約車」身份,正式涉足互聯網金融服務行業。
在繼今日頭條推出保險業務後,滴滴金融app在2019年開年低調上線,截至2019年1月14日,滴滴金融平台上總共推出四款金融產品——水滴貸、分期購車、金桔寶、點滴相互,產品涉獵健康險、理財、車險等多個領域。
2012年滴滴上線,經歷與「快的」的網約車大戰之後,一躍成為國内網約車行業大佬,獨掌國内網約車市場。但滴滴發展似乎併不是順利,尤其是在2018年。據滴滴創始人程維透露,滴滴自2012年成立以來仍未實現盈利。6年連續虧損達390億元,其中,2018年上半年公司整體淨虧損超過40億人民幣。
據媒體報道,2017年滴滴全年虧損25億元,這意味著滴滴在2018年僅半年的虧損額就超過了2017年全年。
此外,滴滴在2018年上半年共產生研發費用71億元,支付服務器成本37億元,高額的營運成為使得滴滴在去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僅為1.6%,較2017年全年1.9%的毛利率水平下跌了0.3個百分點。
從業務上看,2018年滴滴兩起震驚社會的「順風車殺人案」事件,滴滴從此走上了業務整改之路,直至今日,滴滴順風車業務還在下線中。由於順風車沒有車輛運營成本,加之高達28%的抽成比例,即便訂單數量小於專車和快車,但確是滴滴最早實現盈利的業務模塊。由此看來,順風車的下線對於滴滴的能力也造成了不小的衝擊。
但從用戶量來看,滴滴無疑是巨大的流量平台。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滴滴訂單總量達74.3億單,平台乘客規模超4.5億元,每日完成單量超2000萬次;而平台註冊司機5000萬人,每年約有2000萬人在滴滴平台獲得收入。
如今滴滴,企業虧損的同時又手握巨額流量,不發展互聯網金融豈不可惜?
滴滴當然明白利用流量變現來填補業務虧損的坑。2015年12月,滴滴取得商業保理牌照,歷時三年的發展,2018年滴滴已取得了支付、網絡小貸、融資租賃、商業保理、保險代理等5塊金融牌照,涉及貨幣基金、保理、保險、汽車融資租賃、消費信貸等業務。
但如今互聯網金融的格局已經基本定型,滴滴作為後來者,能否分得一杯羹?又能否真的靠金融造血?
滴滴從2015年邊涉足互聯網金融領域,如今到了2019年才正式上線,可見滴滴對此項業務也是「寄予厚望」。
但值得關註的是,滴滴四款金融產品問題重重,尤其是業務合規上承擔著很大的風險和壓力。
首先,從作為滴滴金融重點項目的「點滴互助」來看,該項目於2018年12月30日上線,目前參加的用戶數量超過3萬名。然而,作為重大疾病互助計劃的「點滴互助」其產品類型與螞蟻金服的「相互寶」有諸多相似之處。
反觀相互寶,在2018年10月16日上線,上線三天後用戶量突破300萬,九天的時間破千萬。對此,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魏迎寧表示,不光因為支付寶用戶多,是因為公眾參與時會比較信用,滴滴出行前段對於發生危險的乘客關愛不夠,所以,參加者比較少。」
其實,唯一與滴滴主營業務相關的汽車金融業務是「分期購車」。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汽車金融市場規模達到1.39萬億元,增長率達19.2%。看似有良好的市場發展前景,但目前國内汽車金融領域除了傳統車企外,新興第三方平台租賃公司此起彼伏,如毛豆新車、易鑫、大搜車等,在此群雄割據的市場環境下,滴滴想要取得一席之地恐怕是難上加難。
再次,剩下的就是理財和消費金融的「金桔寶」和「水滴貸」。「金桔寶」由於缺少第三方基金銷售牌照,該項業務仍處於「服務升級中」而暫停服務的狀態;至於水滴貸,相比用慣了螞蟻花呗和螞蟻借呗的用戶很難註意到水滴貸的存在。
綜上看來,流量輕松變現的時代已經過去,單靠流量發現互聯網金融,滴滴金融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滴滴外賣。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