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7月上市以來,小米集團(01810-HK)股價較發行價已跌去超35%,這與雷軍當初立下的“要讓在上市首日買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資人賺一倍”的承諾相去甚遠。今日開盤,小米股價大跌5.41%至10.50港元/股,續創新低,市值跌破2400億港元。
1月9日,摩根大通發表報告,報告表示:調低對小米集團投資評級,由原來“增持”降至“中性” ,將對其今年底目標價由原來18港元降至10.5港元。儘管小米的海外業務正如期推展,但預計或被內地需求疲軟所抵消。
此外,小米股票為期6個月的鎖定期今日到期。 30多億股股票被解禁,相當於已發行股票的約19%。雖說小米發表公告稱各控股股東自願承諾未來365天不出售直接或間接實際擁有的公司股份,但基於近期小米股價低迷,很難預料是否會有投資者拋售所持股票。
2018年小米三季度財報顯示,小米集團營收508億元人民幣,同比上漲49.1%,營收超出市場預期。經調整利潤29億元,同比增長17.3%。三季度小米手機銷量3330萬部,同比增長20.4%;該項業務營收35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6.1%。
相比二季度營收同比增長68.3%,本季度增速有所放緩,原因在於小米國內的手機業務疲軟。
Counterpoint發布的2018年Q3全球手機市場出貨量報告顯示,小米在當季的國際市場漲幅為83%,但在中國市場的跌幅為16%。
國際市場的表現是本季度最大的亮點。據市場調研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 發布的2018年Q3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報告稱,中國手機製造商小米以27%的市場份額繼續主導了印度智能手機出貨量。
在新款紅米6系列和線下渠道擴張的推動下,小米單季度在印度的出貨量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緊隨其後的是三星(23%)、vivo (10%) 、印度本土手機廠商Micromax(9%)和OPPO(8%)。
相比國際市場中出盡風頭的小米,國內市場並不如願。
小米國內市場下跌,與競爭對手華為和vivo強勢衝擊中低端市場直接關聯。
在國內手機商中,帶來衝擊最大的無疑是華為。 2018年10月,針對中低端市場訴求,華為推出多款千元機。其中最低機價格同小米的最低價格一致,同為599元。
之後,華為、榮耀推出1000-2000元價位的多款手機,雙核心的發展策略讓華為無論在以Mate系和P系引領的高端市場、還是在nova、榮耀引領的中低端市場,都有亮眼表現。可以說是在高端、中低端兩個方向上全面擠壓小米的空間。
沒有創新成為小米的病垢。向來中高端手機是手機商主要利潤來源。手機商依靠創新展開差異化競爭。小米麵臨國內高端手機市場,推出的mix3並沒有為自己帶來市場效應。相比華為有自己的海思芯片、拍照、GPU turbo等技術,vivo則以彈出式攝像頭和屏下指紋識別等技術,OPPO則有superVOOC閃充、潛望鏡雙軌模塊等技術;小米擁有的是單調堆疊硬件、缺乏設計亮點,缺乏創新意識等。
寒冬之下,小米能否脫離窘境,時間見證。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