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關鍵字:

熱門搜尋:

“央行直接入市買股票”,只可能是一劑毒藥
原創

日期:2019年1月9日 下午5:02作者:李長祥 編輯:張駿芬
“央行直接入市買股票”,只可能是一劑毒藥

前言:

救股市,必須要先救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發展不起來,股市再火熱也還是泡沫。

通過政策引導,使資本流向實體經濟,讓實體經濟有充裕的資金用於企業發展,讓股市真正體現價值回歸。唯有如此,實體經濟才能活,唯有如此,股市才能活。

把金融,把救市搞得很複雜的都是一幫“騙子”,央行如果效仿日本買股票或ETF,將會使內地金融環境變得更複雜。

究竟誰在說“央行入市買股票”

事情的起因大概是這樣的:

1月8號,中證網通過官網發表東興證券張岸元的快評《央行持有本國股票資產大有可為》,一時間引起了金融圈的強烈關注。

這篇文章的大致意思是:各國央行都大量持有外國股票資產,作為其外匯儲備多元化投資策略的一部分。中國央行持有本國股票資產,不算出格。

以日本央行為例,該行自2002年開始持有本國股票資產,並於2010年大幅增持ETF。截至2018年末,日本央行股票及ETF持有量佔央行總資產約4.39%,佔交易所總市值約3.7%。

“央行直接入市買股票”,只可能是一劑毒藥

張岸元認為,如果按照日本央行對股票和ETF的持有比例測算,我國央行持有1.58-1.78萬億元的A股資產,不會對央行資產負債表和股市造成結構性影響,且更有利於A股在2019大變局之年實現健康平穩運行。

無獨有偶,野村控股亞洲研究部負責人Jim McCafferty認為股市是重要的國內政策工具,中國人民銀行可能在2019年開始購買中國國內股票。

Jim McCafferty表示,股市是重要的國內政策工具,中國央行可能在2019年開始購買國內股票,刺激股市,然後刺激國內消費。

而在近期的一份報告中,McCafferty同樣認為中國人民銀行可能在2019年開始購買中國國內股票。他說,中國將採取超越以往的措施來刺激股市。具體來說,政府可能會授權中國央行參與購買股票,強勁的股市表現在刺激國內消費方面,將比新建鐵路有效得多。

McCafferty稱,他認為市場可能從第二季開始復蘇,因獲利預估修正接近尾聲,且新增資金開始採取行動。

日本央行能做,中國央行一定也能做?

簡單地以日本央行為例,就建議中國央行直接購買A股股票是不負責任的。

從日本看,它經歷了20年的通縮,並且是在金融危機爆發後,本土企業不願意投資的情況下才選擇了央行購買股票ETF的方式。

而且,從全世界的主要經濟體來看,只有日本央行直接購買了本國股票,歐美國家或美國都沒有選擇這種方式。

“央行直接入市買股票”,只可能是一劑毒藥

事實上,截至2018年11月,日本央行持有本國ETF總額的64%,還持有40%以上的本國債券,大致相當於日本全部的國內生產總值。日本國內資本市場已經“央行化”,無論是股市,還是債市,都已經開始固化。

不難看出,中國與日本所面對的金融環境有很大的差別,簡單的政策複製絕非好的選擇。而且,就“央行買股票”本身而言,從日本的經驗看,對實體經濟支持作用並不明顯。

更何況,即便是中國央行真的準備入市買A股,也需要先解決幾個問題:

最直接的,央行直接入市,並不符合《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

畢竟,法律對央行的業務作出了明確的劃分,其中並無直接進入二級市場買賣股票。如果央行打算直接入市買股票,必須得先突破法律這一關。

其次就是監管問題,央行入市購買股票歸證監會監管嗎?

一般機構、大戶、散戶投資股票,有中國證監會監管,央行直接買股票,誰來監管央行?央行一邊控制著貨幣政策,一邊在二級市場買賣股票,誰來防範監管風險?

最後是這其中的道德問題,央行如果剪老百姓羊毛怎麼辦?

央行具有無限量無成本資金,且還具有政策優勢。在股票市場上跟其他投資者博奕,是公平競爭嗎?如果買得少,根本起不了作用;如果買得多,誰敢在A股市場跟央行博弈?如果買得更多,拉高股價,民間,企業資本都走了,只讓央行自己玩嗎?

更重要的是,救市的關鍵在於發展實體經濟。貨幣政策本身是應專注於實體經濟,而不應該是股價的漲跌。實體經濟搞不好,靠央行買股票可以救經濟嗎?

市場上太多的投機行為,與其“救”不如“治”

為什麼華為,老乾媽不上市也不愁錢,而那麼多上市公司,金融P2P企業籌集了那麼多資本卻依然還嚷著要破產,暴雷?

“央行直接入市買股票”,只可能是一劑毒藥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企業發展模式,華為,老乾媽們通過自身發展,提升產品競爭力來實現企業營收,資金鍊的富餘,而內地很多上市企業卻並非如此。

當下,企業上市的目的依然是為了融資,只不過有很多企業融資後並非是用於實體經濟,用於擴大再生產,用於技術創新,而是將資金用於買房,炒期貨,甚至是轉移到國外造車。

更有一些上市公司的高管,企業一旦上市後,便著手大規模套現,甚至將公司的股權進行高槓桿質押,很多上市公司的股份質押已經超過90%。還有一些人在股市上空手套白狼,利用上市公司的殼資源重組獲得一本萬利。

這樣,股市就成了資本逐利者、金融投機者和一些公司高管的提款機,股市有再多的錢最後都會被這些人吸乾弄走,卻流不進資本緊缺的實體經濟中去。

如此,自然就會出現經濟一直發展,股市一直下跌的現象。這種情況,即便是貨幣政策救起股市,又能夠保證有多少資金用於企業發展,而非是流進投機者的腰包?

“央行直接入市買股票”,只可能是一劑毒藥

如此,與其討論“央行是否入市買股票”,不如調整一下金融策略,加強金融監管,打擊金融炒作,規範並限制資本市場的投機行為,引導資本流向實體經濟。

唯有如此,實體經濟才能夠振興,股市才能夠振興。更主要的,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彼此的地位和關係也才能夠擺正:資本市場服務於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的發展提振資本市場收益。

結語:

拋開實體經濟不談,即便是要救市,也不應該著急著考慮“央行入市買股票”。貨幣政策的工具歸根結底是要保證市場主體間自由競爭與資本的順利流通。如果央行既是政策制定者,又是市場參與者,這本身就與市場經濟背離了。

不解決資本市場上的高槓桿和投機問題,即使央行真的入市買股票,也不過是一時止跌,難以刺激經濟發展,也不能真正地拯救股市和股民。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

相關文章

1月9日
連續多年上調工資,格力電器大手筆加薪的底氣何在?
1月9日
ST長油重回A首日跌23.2% 昔日大佬獄中躺賺無奈股權被凍
1月8日
這項調整將成為2019年股市第一個黑天鵝
1月8日
碩貝德,移動通訊行業里長不大的孩子
1月7日
小米1.7億入股TCL,這盤大棋一石多鳥
1月4日
繼康美藥業的「雷」之後,我們該怎麽規避類似的雷區?
1月3日
40億回購託底股價的美的,估值未來會不會和格力看齊?
12月31日
蘇寧抛售阿里的股票,京東們著什麽急?
12月27日
工業富聯八折甩賣,中央匯金難道看走眼了?
12月20日
維維豆奶:主業不強,嗜酒成瘾 高負債下戒酒消愁尋出路

視頻

即時快訊

17:33
稻草熊娛樂(02125.HK)年度歸母淨利降69.9%至5093.3萬人民幣 不派息
17:11
【盈喜】黎氏企業(02266.HK)料年度扭虧為盈賺400萬至600萬澳門元
17:10
上海機場:2022年淨虧損29.8億元
16:59
美團-W(03690.HK)年度股東應佔虧損收窄至66.86億人民幣 不派息
16:40
【盈警】歲寶百貨(00312.HK)料年度股東應佔虧損增至5.4億至5.8億人民幣
16:09
兩部門:2023年第一批稀土開采、冶煉分離總量控制指標分別為120000噸、115000噸
16:04
北部灣港:2022年淨利潤10.31億元 同比增1.01%
15:47
韻達股份:公司和英特爾成立的智慧物流實驗室相關合作正有序推進中
15:37
迪哲醫藥:擬定增募資不超過26億元
15:37
【港股異動】華潤萬象生活(01209.HK)跌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