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盛傳政府有意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地興建公營房屋,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遠輝表示,此舉對紓緩房屋供應短缺有很大幫助,只要政府能成功推動案例,便可為發展四五百公頃新界農地「打開大門」,就算面對司法覆核挑戰,仍然值得推進。
根據美銀美林的報告以及參照其他資料顯示,目前四大地產發展商之中,恒基地產(00012-HK)持有最多農地,長實(01113-HK)則最少。不過,具有中資背景的發展商在另一邊廂,近年積極囤積新界農地。
法律風險微 符公眾利益
黃遠輝指出,大發展商持有的1000公頃新界農地,儘管引用《條例》收地或惹來法律挑戰,要面對不確定因素,惟回顧過往政府引用該條款的案例,涉及的法律風險其實不大,加上現時是收地用作興建公營房屋,符合公眾利益。
他形容,收地後規劃新發展區滿足公眾利益,一直以來行之有效,「幾乎每一日都用緊《條例》」,例如發展元朗橫洲基本上便是依靠收地,才能興建1.7萬伙的大型公屋屋苑,「就算有法律挑戰,其實就住公眾用途嘅法律挑戰,相對而言風險比較細,過往有案例,法律文字上非常清楚,講明這是公眾利益,沒有大問題。」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曾估算可發展地產商手上的45%農地,已卸任主席的黃遠輝說:「有機會最終做到450公頃,若果用多一點時間在法律上、釐清一些法律觀點,做了第一個案例、第二個案例之後,其實有機會打開後面400幾公頃、500公頃之門,令到政府推展這方面工作時更順利。」
《人民日報》上周提到,香港居住問題變得日趨嚴重,導致大批年輕人對未來產生無力感,進而捲入反修例示威中。香港地產商是時候釋放最大善意,不應搞囤地居奇。新華社日前刊登評論文章,不點名指既得利益集團囤地牟利,阻礙政府發展棕地。
香港地產建設商會發聲明回應,強調囤地是「誤會」,問題在於發展土地的程序冗長。新地(00016-HK)上周稱,農地轉換牽涉政府多個部門,過往數十年均沒有政府部門願意作出決定,令農地發展舉步維艱。
地建會歸咎開發程序冗長
據美銀美林發表的報告及參照其他資料,四大發展商共持有逾億方呎(約1000公頃)農地,恒地佔最多(約4590萬方呎,佔比45%),其次為新地(約3100萬方呎,29%)、新世界發展(00017-HK)(約1700萬方呎,16%)、長實相對最少(約1340萬方呎,12%)。中資地產商方面,以雅居樂(03383-HK)為例,便有200萬方呎、綠景中國(00095-HK)有88萬方呎、富源匯國際亦已買入落馬洲河套區蠔殼圍41個地段。
(信報))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