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揮手之際,利元亨(688499.SH)摩拳擦掌,在鋰電上遊賽道積極擴產。
2021年1月4日晚間公告,公司擬向不特定對象發行可轉債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9.5億元,募集資金擬用於鋰電池前中段專機及整線成套裝備產業化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
利元亨始於2014年,專門從事高端設備的研發與制造,主營業務為智能制造裝備的研發、生產及銷售,產品覆蓋鋰電池、汽車零部件、精密電子、安防、軌道交通等行業領域,主打產品是鋰電設備,披露的數據顯示,2018-2020年,利元亨智能裝備營收分别為6.7億元、8.8 億元、14.2億元。其中鋰電池設備營收分别為6億元、7.8億和11.9億元,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别為90%、87%和84%。
利元亨的上市之路可謂是一波三折,第一次IPO被終止發生於2019年5月24日,當時是受會計師事務所的拖累;2019年10月16日發起的第二次IPO再次遭遇終止;2021年3月,利元亨發起的第三次IPO終於成功過會。
創始至今,利元亨不僅在寧德、上海、南京、深圳擁有分公司或技術服務站,而且在德國、美國、瑞士等多地也分佈有子公司或辦事處,開始廣泛在海外市場佈局,進一步讓公司的綜合實力得以提升。
我們來看看利元亨有哪些競爭壁壘。
技術是鐵打的護城河
在技術方面,利元亨是全球少數具備動力電池電芯裝配、電池模組組裝以及Pack整線智能成套裝備研發制造能力的企業,其中方形動力電池電鋅裝配線總體技術處於國際先進水平,一直在拓展鋰電全鏈條工藝設備,目前形成「專機+工段線(整線)+數智整廠解決方案」的佈局。
並且公司已經將業内領先及核心技術掌握在手里,比如成像檢測、一體化控制、智能決策、激光加工、柔性組裝、數字孿生等核心技術等。
目前利元亨已經掌控了鋰電池從前段塗佈,到電芯裝配段的卷繞、極耳焊接機、封裝機,到電芯檢測段的化成分容設備,再到電池組裝段的模組、PACK自動化線的研發技術與生產能力。
在人才戰略方面,公司聘請中國工程院譚建榮院士擔任技術顧問,聘請德國漢堡科學院張建偉院士為外籍科學家。
研發方面,截止2021年12月累計取得授權專利978件,授權軟件著作權237件,位居行業内前列。公司正同步開發3條技術路線的疊片機,並已取得較大規模訂單。
客戶覆蓋面較廣
客戶覆蓋面的廣闊程度決定了利元亨獲得營收的路徑多少、與下遊的議價能力以及下遊擴產浪潮襲來之時享受的紅利。
利元亨已與新能源科技ATL(消費鋰電池)、寧德時代(動力電池)、比亞迪(動力電池)、國軒高科(動力電池)、蜂巢能源(動力電池)、欣旺達(動力電池)、贛鋒鋰業(動力電池)、中航鋰電(動力電池)、力神(動力電池)等知名廠商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
ATL是利元亨的第一大客戶。2020年前三季度,ATL貢獻了利元亨近六成的營收。2019年,這一比例甚至接近75%。截至2020年11月末,來自ATL的在手訂單接近21億元。
長期深度綁定全球消費鋰電池龍頭ATL, 讓利元亨嘗到不少甜頭。
利元亨目前以消費鋰電設備為主,佔總收入比例大部分年份都在70%以上,該領域收入規模2018-2020年復合增速高達51.04%。
從消費類小軟包鋰電池競爭格局來看,利元亨的第一大客戶ATL市佔率全球第一,達到25.9%,而公司近年來自ATL的收入佔比都在70%左右。 截至2021年5月11日,利元亨對ATL的在手訂單約19.75億元(含稅), 10月份又中標4.57億元(含稅)。
ATL與CATL擬設立兩家合資公司,投資總額140億元,按設備投資佔60%進行估算, 則設備投資可達84億元。鑒於利元亨和ATL、CATL良好的合作關係,合資公司未來有望給利元亨帶來較為可觀的設備訂單。
比亞迪是利元亨2019年的第二大客戶,採購額為1.4億元。利元亨在向比亞迪提供動力電池組裝線,以及消費類鋰電的電池組裝設備和電芯檢測機。
寧德時代是利元亨2018年的第三大客戶。2018年,利元亨來自寧德時代的採購額為6533萬元,佔該公司當年銷售額的近10%。2019年,寧德時代的採購額下降至1100餘萬元,但仍為利元亨的第四大客戶。
2021年在客戶方面取得的一大進步是獲得蜂巢能源鋰電設備訂單超24億元,約佔去年營收的170%。
動力鋰電設備訂單爆發式增長,正助力公司打造第二增長引擎,得益於前期給客戶提供的首台套機型陸續得到驗證, 利元亨在動力鋰電領域訂單高達27.8億元,佔鋰電總訂單的61%,這說明公司在由消費鋰電設備向動力電池設備轉型已經初見成效。
市場前景廣闊
根據GGII預計,寧德時代2025年產能將提升至 550GWh;蜂巢能源的「十四五」產能規劃均為 200GWh;國軒高科計劃在 2023 年實現 80GWh 年產能;比亞迪則預計在 2022 年產能達到 100GWh。
國外企業方面,LG 化學到 2023 年規劃電池產能或增大到380GWh(含合資);SKI 到2023 年產能預計擴大超 110GWh(含合資);SDI 則計劃在2021 年形成 56GWh 年生產能力。以單 GWh 設備投資額為 2 億元/GWh 樂觀預計到 2023年,未來三年合計新增鋰電設備需求達 1641 億元,年平均設備需求量超 547 億元,迎來高速增長期。
公告顯示,2021年,公司獲取近50億元動力鋰電的訂單和中標通知,動力鋰電的訂單量大,公司現有產能無法滿足快速增長的動力鋰電池訂單的交付,因此公司需擴建廠房增加面積來滿足這一部分需求。
募投項目「鋰電池前中段專機及整線成套裝備產業化項目」通過擴大裝配車間面積,達產後的產能可實現動力鋰電池前中段專機及整線成套裝備年收入27.58億元,如果包括募投和改擴建的廠區全部完成並且滿產的情況下,能夠滿足年產值超70億元的產能。
二級市場方面,利元亨整體表現算是穩中求進,2022年1月7日的收盤價為243.40元/股,市值214.19億元,回顧當初,2021年7月1日的上市首日的收盤價報178.20元/股,市值156.82億元。
鋰電池廠商一有擴產動作,最先收益的是就是上遊的設備廠商,這條邏輯是支持利元亨等設備概念股未來能在二級市場獲得高估值的内在動力。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