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銀行風險管控,完善銀行比較和差異化監管,中國銀保監會發布更新後的《商業銀行監管評級辦法》(下稱《辦法》)【表】,按銀行九個項目評分,評級結果分為1至6級和S級,數值愈大反映機構風險愈高,評級為6級的銀行,監管機構還可視情況依法安排重組、實行接管或實施市場退出,正處於重組、被接管和實施市場退出等情況的銀行將直接列為S級,不得參加當年監管評級。
按9因素打分 每年審核
根據《辦法》內容,監管機構會按九項要素,並以設定權重評分,要素包括資本充足(15%)、資產品質(15%)、公司治理與管理品質(20%)、盈利狀況(5%)、流動性風險(15%)、市場風險(10%)、資料治理(5%)、資訊科技風險(10%)、機構差異化要素(5%)共九項。
評級結果分為1至6級和S級,其中,1級進一步細分為A、B兩個檔次,2至4級設有A、B、C三個檔次,A級為最高分。
綜合評級結果為1級的銀行,各方面都屬健全情況,發現的問題較輕且能夠在日常運營中解決,具有較強的風險抵禦能力。獲評2級代表銀行基本健全,風險抵禦能力良好,但存在一些可以在正常運行中得以糾正的弱點,繼續發展可能產生較大問題。
若核心監管指標不滿足最低監管要求,或在短期內發生重大不利變化,公司治理存在嚴重缺陷,發生重大涉刑業內案件,財務造假、資料造假問題嚴重,被採取重大行政處罰、監管強制措施,監管評級結果應為3級或以下。
至於無法正常經營,出現信用危機,嚴重影響銀行消費者和其他客戶合法權益及金融秩序穩定的,監管評級結果應為5級或6級。
商業銀行的監管評級周期為一年,評價期間為上一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年度評級工作原則上應於每年3月底前完成。
銀保監表示,監管評級規則於2014年起實施,近年銀行業務模式、風險特徵、外部環境和監管重點發生顯著變化,所以推出更為完備的監管評級規則,充分反映當前銀行風險特徵和監管重點,增強監管評級工作的規範性和準確性。
(信網)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