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裝箱「一箱難求」,海運費開啓瘋漲模式。2021年1月以來,集裝箱海運價格一路高歌,價格同比漲了4-5倍。目前從中國到美國的集裝箱運費已創下每40英尺逾2萬美元的新高價格。
集裝箱的價格瘋漲讓相關企業開啓「躺著賺錢」模式。海運行業龍頭中遠海控(01919.HK,601919.SH)在近期發佈中期業績預告,淨利潤370億,對比去年同期,淨利潤約增32.6倍。然而,在公募基金的持倉中,卻看到中遠海控的另一面:盈利大起大落,機構不敢「買單」。
實際上,集裝箱漲價,海運一箱難求的局面在去年就已發生。財華社在去年12月對此有所報道(文章標題為《這個冬天不太冷!集裝箱航運亮點頻現》),那麽現在怎麽看?
海運是國際物流中最主要的運輸方式。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港口之間運送貨物都需要通過海運途徑。去年開始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集裝箱價格就已開啓上漲模式,而今年更是瘋狂。目前從中國到美國的集裝箱運費已創下每40英尺逾2萬美元的新高價格。
8月10日,波羅的海航運交易所與Freightos推出的全球集裝箱貨運指數(Freightos Baltic Index),顯示中國/東南亞-北美西海岸和中國/東南亞-北美東海岸的海運價格繼續飙升,其中前者價格為每40英尺18555美元,後者價格為每40英尺20636美元,這個價格已經比一年前同比上漲500%以上。就在8月2日,該航線海運運費還在1.6萬美元左右。
一組行業數據也驗證了集裝箱漲價的現象。據行業咨詢機構Container Trades Statistics(CTS)統計,2020年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CCFI)均值為984.4點,到了2021年上半年,CCFI均值為2066.64點,同比增長133.86%;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均值為1264.8點,2021年上半年的SCFI為3905.14,同比增長270.1%。
集裝箱價格瘋漲背後的原因,疫情影響是首要因素。據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消息,全球疫情導致海外空箱滞留嚴重,降低集裝箱周轉效率。目前,每出口3個集裝箱只能返回1個,大量空箱在美國、歐洲和大洋洲等地積壓,導致集裝箱周轉效率受到影響。
而集裝箱漲價,也和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需求強勁有關。2020年全國港口貨物吞吐量完成145.5億噸,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完成2.6億標箱,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都居世界第一位。不過,由於上半年以來強勁的進出口貿易需求,海運集裝箱物流緊張對一些公司出口業務帶來衝擊。
而官方數據驗證了這一點,今年前7個月我國進出口增速創10年新高。根據商務部8月10日發佈的數據,1~7月,我國進出口、出口、進口規模均創歷史同期新高,同比分别增長24.5%、24.5%、24.4%,增速均為10年來新高。7月當月,進出口3.27萬億元,規模僅次於6月,為歷史單月次高。值得一提的是,外貿發展新動能持續增強。上半年,跨境電商出口同比增長44.1%,市場採購貿易方式出口同比增長49.1%。新能源汽車帶動汽車出口增長,1~7月,汽車出口同比增長102.5%,增速創歷史同期新高。
在全球集裝箱極度緊缺的情況下,管理層面和各大港口也在想辦法解決運力問題。
7月22日,商務部在國新辦發佈會上回應了此現象。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司長李興乾呼籲,海運企業應著眼長遠,珍視亞洲市場機遇,與包括中國在内的各國外貿企業建立長期穩定、互利共赢的合作關係,共克時艱,更好暢通國際貿易循環。
同時,李興乾表示,商務部會同交通運輸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等相關部門一直在密切跟蹤海運問題,在推動提升集裝箱產量、保障運力以及加強價格監管等方面開展了系列工作,指導各地出台相應舉措積極應對。
8月2日,據深圳市交通運輸局官方微博消息,為維護外貿市場穩定發展,疏解海運市場「一艙難求」的局面,深圳市交通運輸局聯合港口企業積極協調航運企業、外貿企業增開外貿加班船。日前,美西專線已經開航,「弘發上海輪」開通直航歐洲航線,8月第2周將有直達美國洛杉矶的快船航線。
集裝箱「一箱難求」的局面和海運行業的火爆,讓相關企業賺錢賺的很舒服。自去年5月以來,航運概念指數累計上漲超20%,多只個股漲超50%。航運企業整體實現業績爆發,在A股市場10家發佈2021年半年報業績預告的航運企業中,9家業績預喜,7家淨利潤增幅超100%。作為海運龍頭的中遠海控更是開啓「躺著賺錢」模式。
據公司港股7月7日半年期業績公告,預計本集團於報告期將錄得歸屬於股東的淨利潤約人民幣37,093百萬元(370.93億元),而截至二零二零年六月三十日止六個月歸屬於股東的淨利潤約為人民幣1,137百萬元(11.37億元)(筆者按:據此測算,今年上半年淨利潤比去年同期增長約32.6倍);及預計本集團於報告期將錄得歸屬於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約人民幣37,021百萬元,而截至二零二零年六月三十日止六個月歸屬於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約為人民幣882百萬元(筆者按:據此測算,今年上半年扣非淨利潤同期增長約41.97倍)。
對於上半年業績大漲原因,公司在公告中表示,報告期内,集裝箱航運市場持續向好,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綜合指數(CCFI)均值為2066.64點,與上一年度同期相比增長133.86%,與上一年度下半年相比增長92.44%。若把淨利潤分季度來看,筆者統計2017年至今的淨利潤,可以明顯看到最近兩年以來公司淨利潤暴漲的現象。
據數據寶統計,目前為止2021年半年度業績預告已公佈1995家,數據顯示近三個季度業績環比連續增長的公司有153家。這153家績優股中,中遠海控的每股收益(EPS)位列第三(筆者按:第一是吉比特、第二是萬華化學)。
從財務分析上看,按申萬二級行業交通運輸-航運來看,中遠海控目前各項財務指標排名行業第一(至今年一季度財報),見下表。
企業的發展也離不開政策的扶持。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9部門8月10日聯合印發《商貿物流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計劃(2021-2025年)》。《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培育一批有品牌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商貿物流企業。支持和鼓勵符合條件的商貿企業、物流企業通過兼並重組、上市融資、聯盟合作等方式優化整合資源、擴大業務規模,開展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在交易層面,公司最近也頻現大宗交易,機構資金或已開始關注。8月9日,中遠海控發生了1筆大宗交易,總成交124.6萬股,成交金額2640.27萬元,成交價21.19元。當日收盤報價20.10元,跌幅0.40%,成交金額55.41億元;大宗交易成交金額佔當日成交金額0.48%,溢價5.42%。而就在本月初,中遠海控8月3日大宗交易平台共發生2筆成交,合計成交量1000.00萬股,成交金額1.96億元。成交價格均為19.62元。
公司股價與業績大起大落,被戲稱為「週期之王」。這只股在7月7日股價到近期高點25.69元後,一路展開調整,至7月28日最低為16.72元,期間跌幅23.6%,隨後展開上漲。但目前股價對比今年初仍然處於高位(今年最低點3月08日至今漲幅約180%),引發市場擔憂,股吧里不斷有投資者詢問盈利暴增還能持續多久。
擔憂來自於週期慣性,也來自於既往的歷史總結。自中遠海控上市以來,2007-2020年,中遠海控的營收整體穩中有漲。但淨利潤出現大幅波動,筆者根據往年財報,做了一份按單季度對比的淨利潤圖,可以發現淨利潤上上下下,盈利的時候額度很大,虧損的時候也不少,整體表現並不是穩定增長的。
而公司這樣的表現,也讓機構有所擔憂。數據顯示,截至基金二季報披露之時,中遠海控出現在124只公募基金的前十大持倉股中,共有54家公募基金公司持有。持有金額26個億,佔中遠海控流通股的0.99%,總共持有8600萬股,比一季報增加了370萬股。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持有中遠海控的公募基金數量很多,但是持有數量和金額卻不多,佔流動股的比例也比較少。
對於其背後原因,瑞達基金投資總監、基金經理袁忠偉表示,基金產品持有週期股,除了關注宏觀經濟波動對行業的影響以外,還要密切關注臨時的行業政策所帶來的波動風險。由於週期股股價波動巨大,基金持有週期股權重過多將導致淨值波動劇烈,基金經理操作難度增加、基金持有人體驗差。
誠然,盈利大起大落,完全依靠海運景氣度的中遠海控,因為盈利的不確定、持有體驗差,讓很多機構打了退堂鼓。所以公募的表現就成了「雨露均沾,多少買一點,但卻點到即止,絕不多買」。
海運業上遊是造(修)船、港口碼頭等基礎供應產業,下遊服務鋼鐵、房地產等國民經濟基礎行業。整條產業鏈的傳導作用自下而上,即下遊的運輸需求會拉動海運的繁榮興衰,上遊造船業供應的較長週期,會加大行業供需錯配的矛盾,引起週期的較為劇烈波動。
上海一家公募人士接受經濟觀察網近期採訪時表示,此輪集運大週期並不是由行業傳統的供需因素驅動,而是在疫情大背景下供應鏈的紊亂造成的,其影響程度和持續時間都無法準確預判。
他認為海運行業的超級大週期屬性,和國際貿易增速有十分密切的關係。雖然近幾年行業格局有一定的改善,集運價格較之前波動趨緩,但行業缺乏一個類似於2007年中國那樣的超級需求大國,來帶動國際貿易的增速提升。華輝創富投資總經理袁華明認為,從相關經營數據和已披露半年報數據觀察,當前海運行業處於景氣度高點,面臨一定的中長期下行壓力。
不過,中信建投研究報告指出,目前歐美航線運價持續向上,裝載率保持滿載爆艙。歐美地區疫情反彈嚴重,美國每日新增病例數重回10萬例以上,疊加近期歐洲洪水、休斯頓港硬件故障、加拿大港口罷工等一系列事件影響,全球供需失衡持續超出預期。繼續維持中遠海控「買入」評級,目標價29.23元。
匯豐研究7月發佈研報稱,上調中遠海控(01919.HK)2021-23年度每股盈利預測29%-38%,高於市場平均預期36%-105%,維持「買入」評級,目標價由20港元升35%至27港元。
作者:許螣垚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