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落幕的五中全會為未來中國發展指明了方向,公報明確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把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
國際形勢錯綜複雜,正在經歷大的變局。面對逆全球化,我們已經愈來愈意識到要減少核心技術對國外的依賴,迫切需要在未來5年、15年攻克關鍵技術,科技自給自足,提高在全球產業鏈的地位,發揚「中國智造」。
公報提及,將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擴大內需。因此無論是在國際地緣政治,還是「雙循環」中,創新都扮演至關重要角色。
在「十三五」期間,國家已經在支持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強化新興產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布局。C919國產大型客機剛剛進行首次公開飛行,象徵着航空領域的重大突破。
據稱目前C919已經收到28家客戶合計近千架訂單。相信不久將來,中國商飛將和波音、空客並駕齊驅,共同爭奪全球航空客運市場。
「十四五」規劃將科技創新、自主創新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相信將創造更多的科技奇蹟,非常值得期待。
創新同樣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主軸,五中全會記者會中,再一次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同時強調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隨着「十四五」目標的確定,大灣區的角色將愈發突顯,肩負着創新領軍的角色和萬眾的期待。各個城市接下來應該團結一致、分工合作,積極尋找到在創新中的角色,並付諸於行動。
公報說,內地正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其實對香港來說,又何嘗不是同樣的情況?香港產業結構單一的弊端已經逐漸顯現,「四大支柱行業(貿易及物流、金融服務、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以及旅遊)」,增加價值佔本港生產總值(GDP)比重雖然較2007年巔峰期高達60.3%有所下降,但仍有57.3%(2018年數據),且佔就業人數達到46.3%。受到社會事件和疫情的影響,旅遊業遭受重創,航空業受影響人數恐超過50萬人。製造業空心化,幾大支柱嚴重依賴外部環境。而內地,特別是大灣區可以和香港充分互補。
公報中特別強調「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也就是必須產學研結合,要讓研究成果走出實驗室,解決人們的實際需求,改善生活,改變未來。
參考世界經濟論壇《2019全球競爭力報告》,儘管綜合排名香港全球第三,然而「創新能力」是香港得分最低的項目,僅排第26位,無論是產學研、企業的研發投入,高質量的研究機構與高端創新人才,得分都不盡理想。
政府和企業的研發投入比率不足1%,遠落後於內地、新加坡、台灣、韓國。這方面除了企業自身規劃,也需要政府政策引導,例如稅務減免以鼓勵創新。
儘管創科能力目前落後,但是香港完全有後來居上的條件,因為毗鄰的中國矽谷──深圳,有最好的創科生態,地處擁有高端生產鏈、完整產業鏈的大灣區,背靠內地這一全球最大和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因此我們需要擁抱機遇,深化「合作」。
內地的創新和科技發展,絕對不是與世界脫鈎,也從來不是關起門來發展,未來和國際間的合作只會多不會少,而香港的國際網絡能夠幫助內地促成更多的國際間合作。而香港的金融市場優勢,更是能幫助初創企業解決融資難題。
香港在發展創新科技時可以有所側重,例如在生物醫療、金融貿易、通訊基礎等領域都是可以有重大突破的。在數據中心建設上,香港也具有優勢。
數據中心是促進金融服務、物流等支柱產業,乃至其他經濟行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建設。內地蓬勃發展的雲端運算、電子商務、物聯網及物流業也需要依賴高安全度、高服務水平的數據中心。戴德梁行「全球數據中心市場」排名中,香港在亞太區最具吸引力的數據中心選址地中排名第4,僅次於新加坡、悉尼及東京,優勢是稅率低、天然災害較少,同時光纖速度、市場規模、電力價格排行中游位置,惟不足之處是高地價。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大灣區發展就是香港和周邊城市間最好的合作契機,不可錯過的時代機遇,希望港人可以牢牢把握,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實現「長期繁榮穩定」。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金融發展協會主席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