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盤面大幅反彈,CRO板塊指數大漲3.84%,其中,泓博醫藥(301230.SZ)漲停20%,美迪西(688202.SH)大漲9.34%,皓元醫藥(688131.SH)大漲8.91%,睿智醫藥(300149.SZ)大漲8.42%,昭衍新藥(603127.SH)漲6.73%,康龍化成(300759.SZ)漲4.84%。
所謂CRO,也即醫藥研發生產外包。一款新藥的研發,從藥物的發現、臨床前的研究到臨床階段的研究,涉及很多環節,需要非常龐大資金和研發團隊,且效率不高。隨著醫藥行業的快速發展以及監管法規的出台,很多醫藥公司選擇把某些業務外包出去,「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由此催生和加速了CRO行業的興起和發展。
近些年,因為全球老齡化的問題,大量初創制藥公司成立,醫藥公司的研發投入持續穩定增長,另一方面,新藥研發成本也居高不下,疊加中國的工程師紅利等因素,海外巨頭的訂單快速向大陸轉移,導致國内CRO行業的增速遠高於藥品銷售額的增速,行業景氣度相當高,也算是實實在在的「國產替代」。
據機構預測,2021年全球CRO市場規模約為731億美元,2021-2024年復合增長率約9.5%。而中國將領跑全球,2021年中國CRO市場規模約為100億美元,預期2021-2024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30.3%。
高景氣度之下,企業的業績表現也很亮眼。筆者梳理A股相關CRO公司三季報如下:
可以看到,資本寒冬之下,CRO行業整體增速依舊較高,17家公司共斬獲663億元總營收。其中,龍頭藥明康德2022年前三季度營收為284億元,超過2021年全年收入,且第三季度營收超百億,創單季度營收歷史新高,同期公司淨利潤也錄得翻倍增長。
憑借新冠藥物訂單,凱萊英一舉躍升營收第二,增速高達167.25%,曾經穩居第二的康龍化成被凱萊英反超,營收增長39.64%,由於公司四費(包括銷售、管理、研發、財務)增加過多,投資收益大幅減少,康龍化成淨利潤下滑7.59%。
不過,藥石科技、博濟醫藥等公司歸母淨利潤有一定下滑,整體來看,CRO頭部廠商與二三線廠商的三季度業績分化較為明顯,凱萊英、博騰股份、昭衍新藥、美迪西等龍頭廠商業績在往年較大的業績基數上仍然實現大幅增長,頭部效應凸顯。也進一步佐證CRO行業看重規模效應,呈現強者更強的格局。
雖然業績不錯,但由於市場整體估值中樞下移,以及一些地緣政治因素,CRO板塊調整幅度較大,自2021年9月開始至今,板塊指數區間最大跌幅接近40%,不少個股股價已腰斬。對此,一些機構表示「抄底」機會已至,中泰證券研報就認為,目前從估值角度看,CRO板塊已持續回調5個季度,估值收縮至歷史低位,已進入適配區間。
目前,中國醫藥市場仍以仿制藥為主,創新藥發展相比發達國家具有較大差距。但在集採大棒之下,醫藥行業的發展邏輯已然發生重大變化,國内創新藥將實現快速發展。作為長坡厚雪的優質賽道,CRO賽道的前景無疑值得投資者關注,而龍頭企業馬太效應或愈發明顯。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