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教資源的併購整合已步入深水區,群雄逐鹿的戰果時代悄然來臨。港股高教上市企業借助2018年及2019年赴港上市潮籌資儲備,加快了内生外延的併購步伐,民生教育(01569-HK)、新高教(02001-HK)、中教控股(00839-HK)、宇華教育(06169-HK)及希望教育(01765-HK)等高教紛紛斥重資收購優質高教資源。特别是主戰場從K12轉移至高教板塊宇華教育不惜斥重資多次整合高教資源。作為華中民辦教育龍頭的宇華教育,加入高教資源掠奪者正折射出當前教育行業發展趨勢。
9月28日,宇華教育發佈公告稱,以總對價7.212億元收購湖南獵鷹(湖南涉外經濟學院舉辦者公司)剩餘30%的股權。7.212億元收購價約等於2019年財年全年淨利潤的0.67倍,約佔2019財年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的33.92%。從淨利及在手現金流佔比來看,宇華教育此次收購可是花了大價錢。
對於這筆收購劃不劃算,不妨結合此前管理層此前透露訊息一探究竟。據此前公司在公開電話會議提到,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預計2020財年可實現淨利潤有3個億,30%的股權對應的淨利潤約有9,000萬元。從過往其他競爭對手收購產生的收購後產生利潤空間來看,宇華教育30%股權對應9,000萬元利潤的交易還算可以的。
從估值角度來看,7.212億元收購價,對應的2020財年的PE約為8倍左右,相比宇華教育2020財年20倍PE, 交易對價算低的。或許受交易對價低影響,28日宇華教育股價一度漲超7%,市場似乎對此筆收購比較買賬。
隨著這筆收購的完成,湖南獵鷹將成為宇華教育的全資附屬公司,持股比例為100%,這也意味著宇華教育旗下4所高教(鄭州工商學院、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山東英才學院及泰國的斯坦福國際大學)全部以100%持股,高教資產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長期關注宇華教育的投資者們應該很清楚,在宇華教育未登陸港交所之前,其是華中地區K-12教育的頭部企業,高教資產僅有鄭州工業學院一家。但是,隨著2017年登陸港交所之後,宇華教育的發展戰略重心開始向高教傾斜。特别是2018年教育行業受民促法及送審稿等政策的影響,宇華教育加快了高教資源的掠奪戰。上市至今,通過併購將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山東英才學院及泰國斯坦福國際大學3所高校納為麾下。
隨著對高教資源大手筆買入,宇華教育收入結構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宇華教育K12收入佔總收入比重從2017財的55.38%下滑至2019財報的34.59%;高教收入則從2017財年的37.8%提升至2019財年的62.06%,而且高教收入首度突破10億元大關。高教收入不斷提升,宇華教育的營收規模也呈現高雙位數增長。營收從2017財年8.46億元增至2019財年17.14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42.3%,高於同行企業營收增速。
在併購如火如荼及業績呈現高雙位數增長形勢下,財華社認為投資者在看中企業高增長的同時,以留意商譽風險的攀升。據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8月31日,由於多次收購的緣故,宇華教育的商譽為10.85億元,基於與2019財報高教板塊收入持平。而隨著今年將山東英才學院剩餘10%股權及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剩餘30%股權進行收購,宇華教育2020財年的商譽或將繼續攀升。雖說收併購勢必會增加商譽的風險,但是投資者仍需留意商譽值及減值的變動情況。畢竟因商譽值高築,而業績不達預期倒下案例數不勝數。例如,近日因商譽倒下的全通教育的案例還歷歷在目。
作為昔日華中K-12教育領域的頭部企業,宇華教育登港上市之後卻選擇加大在高教資源投資力度,在傳統強項K-12領域卻少有建樹,這不禁讓人猜想其用意何在。
實際上,宇華教育加大在高教資源的爭奪戰中,恰恰反映出當期教育行業主流的投資導向及未來發展趨勢。近些年,受民促法及送審稿的影響,教育行業資產架構迎來了重塑,行業資源整合迎來提速階段。高等教育由於受民促法及送審稿的影響有限,疊加職教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不斷提升,在校人數不斷創新高,以及擴招等政策扶持,高教資源成為教育行業最受追捧的優質資產之一。在此形勢之下,在教育領域擁有良好口碑的資本實力的老牌民營企業成立了整合高教資源的主力軍。高教龍頭中教控股上市至今有八筆收購;民生教育及新高教上市至今收購高教資源均超五筆。由此可見,高教資源已進入一個群雄逐鹿的階段。
展望高教未來發展前景,高教資源掠奪戰將會延續。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預計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的在校生總人數從2018年的650萬人增至2023年800萬人;每學年的平均學費由2018年的13,530元增至2023年的17,095元。在高等教育行業增量及提價空間呈現雙增長形勢下,港股高教上市民營企業勢必會加大對優質資源爭奪。而轉戰高教領域的宇華教育勢必也會繼續會加大跑馬圈地的步伐。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