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鵝”一個令上市公司瑟瑟發抖的名詞,2018年的股市震盪多少都與“黑天鵝”事件有關,而2019年開年財務部有關機構釋放出對商譽會計處理辦法調整的最新提案卻有可能成為2019年一個股市場的第一個“黑天鵝”。
近期,財政部會計司針對會計準則諮詢論壇中的“商譽及其減值”議題文件徵求了會計準則諮詢委員的意見,大部分諮詢委員同意,隨著企業合併利益的消耗,將外購商譽的賬面價值減記至零這一商譽的後續會計處理方法。換句話說,會計準則委員會支持“商譽攤銷”代替現行的“商譽減值測試”。
1月8日會計準則委員會發布說明,商譽及其減值反饋意見觀點,僅是諮詢委員們針對有關會議文件發表的專家研討意見,有關單位和企業依舊按照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現行要求對商譽做好相關會計處理。
(圖片來源:會計準則委員會官網)
但如果將商譽處理改為攤銷,衝擊最大的就是企業淨利潤。接下來財華社先來科普一下商譽減值和商譽攤銷的概念。
商譽一般發生在企業併購活動中,作為企業的一項資產,是指企業獲取正常盈利水平以上收益(即超額收益)的一種能力,是企業未來實現的超額收益的現值。商譽減值是指對企業在合併中形成的商譽進行減值測試後,確認相應的減值損失,而商譽攤銷指地是企業在購併過程中將商譽成本在可用年限中以攤銷的一種會計方法。
相比商譽減值,商譽攤銷能更充分實現商譽賬面價值減記至零的目標,能夠更加及時,恰當地反映商譽的消耗過程,並且該方法成本低,便於操作,有利於投資者理解,可增強企業之間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而對於為何會計準則委員會傾向於“商譽攤銷”,財華社總結以下幾點:
首先,商譽同樣能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屬於企業的無形資產,既然符合資產的定義,其具有的價值也是遞耗的。
其實,被購買的業務隨著協同效應的產生和經營時間的延長逐漸變現時,商譽價值也逐漸的在消耗。
最後,更符合會計準則中的真實原則,商譽的消耗如果一次性減值為零,不能準確的反應企業往期經營業績的真實性。
商譽攤銷既能真實的發應企業的會計狀況,又易於操作且成本低,為何企業對這一對消息表現的如此驚恐?
依財華社來看就是過於真實才讓企業感到擔憂,商譽作為一種能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的無形資產,企業可以通過在資產中虛增商譽,或者年末不計提,減額計提的方式來降低企業賬面上的資產負債率,營造一個利潤上漲,企業發展穩定的虛假景象。
毫無疑問,對於巨額商譽企業來說,商譽攤銷無疑是利空。商譽攤銷後企業成本和費用增加,利潤隨之減少,不僅影響公司股價走勢,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企業的市場併購。
據上證報資訊統計,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A股共有超過2070家上市公司存在商譽,商譽總額約為1.45萬億元,同比增長15%,環比增長4%。其中,約160家公司的商譽佔淨資產比例超過50%,21家超過100%,另有樂視網,* ST龍力等公司的淨資產為負,商譽卻高達7,8億元。
除一個股市場以為,創業板實倉也面臨著商譽減值的巨大壓力,據申万宏源研報信息顯示,創業板2018年發生商譽減值244億元。若以2017年年底創業板總淨利潤834.89億元為基數,將使其2018年業績增速下滑29.3%。
根據銀禧科技財務公告顯示,2018年預計將對併購興科電子科技形成的4.90億元商譽全額計提減值準備,確認資產減值損失4.90億元,受此消息影響銀禧科技25日股價跌停。由此可見商業減值風險對企業產生的震盪不弱於其他風險因素。
(高商譽減值風險個股圖,圖片來源:申万宏源)
面對商譽攤銷對甲股上市公司的影響,中國動關係學院劉東生博士認為,商譽由減值改為攤銷,會熨平巨額減值對企業資產,損益變動帶來的猛烈衝擊,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利用巨額商譽減值調節損益空間。
目前來看,商譽這個雷沒能爆起來,但面對甲股眾多巨額商譽企業,未來商譽攤銷真的代替商譽減值勢必會掀起甲股市場的一陣“血雨腥風” 。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