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稀土沒賣出‘稀’的價格,賣出了‘土’的價格,這是惡性競爭,競相壓價,使得這種寶貴的資源浪費掉。」
3月1日上午,國新辦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發佈會上,有日本記者問為什麽要在今年1月份發佈《稀土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如是說。
肖部長的一席話,令A股市場上的沉寂許久的稀土板塊再次應聲上漲。3月1日,稀土永磁板塊指數上漲5.5%。
「稀土」,這個傳說中可制衡美國的關鍵戰略性資源,原來只是賣著「白菜」的價格。
1月份,工信部發佈《稀土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嚴控稀土的開採及非法出口。稀土長期以來賣出「土」的價格局面有望改善。
但從行業角度看,「中國稀土」離矜貴的戰略性資源似乎仍有不短的距離。
稀土,統指元素周期表里的15種镧係元素再加钪、钇。從上世紀40年代至今,稀土行業的發展共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40至60年代,行業供應由歐洲主導,主流工藝為燒堿法處理獨居石。此時的稀土供不應求,價格指數處於高位。
第二階段為60年代之後,美國芒廷帕斯礦進入工業生產,美國取代歐洲成為主要的稀土供應國家,並採用氟碳铈礦氧化焙燒-鹽酸浸出方法提取稀土。這時候的稀土價格出現下跌隨後進入長時間的震蕩期。
第三階段為80年代開始,中國開發出包頭礦第三代酸法並建立串級萃取理論,憑借成本更低的稀土成本,取代美國、日本、歐洲,成為全球最大的稀土資源國、生產國、出口國和應用國,並建立完整的稀土採、選、冶、材料加工及應用產業鏈和工業體係。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報告,上世紀70-80年代,中國稀土儲量超4000萬噸,佔全球總儲量80%至90%。美國稀土有80%都是從中國進口,中國的稀土在那個年代和美國現在的芯片技術對中國輸出一樣,一定程度上可以卡著美國發展的脖子。
中國儲量巨多的稀土在90年代成為了風口行業。隨著技術的普及,冶煉分離的民營企業數量大幅增長。「稀土之父」徐光憲發明的生產工藝並沒有專利保護,國企技術人員下海跳槽到民企導致稀土技術被零成本地傳播,稀土生產門檻大幅降低。
當時中國採取往開放生產、供應的對外策略,稀土大量開採和出口。儘管從1998年開始,國家對稀土產品出口實施配額管制,且配額總量逐年減少,但在利益驅使下,國外進口商會通過各種手段規避配額規則限制,令行業進入過度競爭的亂象發展期。低利潤、高污染是這個時期的稀土行業的兩大主要特徵。
2004年,由於全國各地稀土資源私採泛濫,稀土精礦、新材料和元器件價值之比達到 1:50:500。
「戰略性資源」中國稀土在行業惡性競爭之下,變成了唾手可得的小白菜。
2010年8月,國務院發佈《國發(2010)27號公告》,提出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企業兼並重組意見,指出要以汽車、鋼鐵、稀土等行業為重點,推動優勢企業實施強強聯合、跨地區兼並重組、境外並購和投資合作。
第二年5月10日,國務院發佈《國務院關於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工信部提出組建「1+5」全國大型稀土集團的方案,全面推動稀土企業通過資產優化、兼並重組的方式,形成北方一家稀土公司和南方五家稀土公司的格局。
供給側改革另加市場資金的炒作,稀土價格在這一段時間内大幅回升,達到近十年高位,镨钕氧化物價格最高時為127.5萬元/噸。可惜好景不長,2011年之後,由於產能過剩、不法開採等現象仍然存在,稀土價格很快回落,開始長達三年的下行周期。2014年,镨钕氧化物價格跌回20萬+水平。
2014年,美國針對中國稀土的出口配額在WTO發起訴訟並獲得勝訴。敗訴後,國内只能取消稀土配額政策、下調關稅,放開稀土出口。
為控制稀土大量出口,國家大幅調高資源稅,推高企業成本。 但同時,稀土價格在2015年探底後反彈有限。當年第三季,由於美國加息、中國經濟放緩、人民幣貶值等一係列因素,稀土價格甚至出現再次探底,價格較年初又再下跌15%-20%。
正規企業由於人力、環保、稅收費用等成本上升,導致稀土成本線整體隨之上升。當年行業公司毛利率下探創下新低,部分開採企業的稀土價格甚至已經跌落至貼近或低於成本價。
中國稀土價格始終難以爬升較高的利潤水平,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行業黑稀土猖獗,導致其進入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黑稀土企業因為沒有賦稅負擔、無需符合環保要求、分離方法簡陋(對環境污染也大),因此綜合生產成本較低。在稀土價格出現階段性上行時,逐利的黑稀土就會大幅增加產量,擠兌正規稀土企業並拉低稀土價格。
據行業内部說法,稀土在2016年分離產能達到45萬噸,白稀土28萬噸,經過整合的六大集團佔24萬噸,剩餘的國有企業佔4萬噸。但同時,未經國家批準的黑稀土還有17萬噸之多。
不論行業供給側如何改革,只要黑稀土仍然猖獗,稀土價格便很難真正的提上去。
上世紀90年代,中國稀土由於儲量眾多,鄧小平在南方講話中就曾自豪地提到,「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中國稀土「國家戰略性資源」的名堂由此而生。
可惜的是,中東的石油為波斯灣沿海國家帶來了不絕的現金流,但中國的稀土給中國企業帶來的利潤卻在日益收窄。
同時,由於早期黑白稀土的過度開發,中國稀土的儲備已在急劇減少——其「戰略性資源」的頭銜已有點名不符實。
根據《國家地理雜志》2019年第12期刊援引《中國礦產資源報告》、美國地質調查局報告及稀土行業調查等資料,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稀土儲量超過4000萬噸,佔全球比例80%至90%左右。
但在2000年前後,中國稀土儲量已經下降到全球50%—60%左右,2017年再進一步下降到30%左右。
同時,雖然就存儲量和產量而言,中國依然是世界第一大稀土大國,但美國、澳洲、加拿大、俄羅斯、南非、巴西等國都礦山開採和分離加工能力,近年該等國家也有勘探發現新的稀土礦。隨著中國稀土儲量不斷下降,世界稀土供應可能將轉為全球多元化佈局。
與不斷低價出售稀土的中國相反,美國、日本不斷勘探發現新的稀土礦之後,主要仍從中國進口稀土。日本過去30年間不斷從中國大量廉價進口稀土,很多都是埋入海底收藏;美國本身就有較豐富的稀土資源,但出於環保、戰略保護等目的,自己甚至關閉國内的稀土礦生產,而從中國生產。
2016年,中國稀土主要出口國中,日本和美國分别佔了38%和16%。如果說中國光靠控制稀土出口就可以限制美國、日本等國家的發展,未免有點兒想當然。
而在整個稀土產業鏈中,中國優勢最大的上遊開採業務同時也是產業鏈價值最低的業務。
目前,中國在稀土採掘、冶煉、分離提純方面,成本和規模都具有優勢。2018年美國進口的稀土化合物和金屬中,有80%來自中國。出於成本考慮,美國甚至會將本國開採的運到中國進行加工。
但放在全產業鏈看,稀土上遊價值只佔全產業鏈少部分。從上遊的稀土礦產品開採到中遊的冶煉提純最後到下遊的供應鏈終端產品,越接近下遊,經濟附加值越高。中國生產的400多個品種的稀土產品中,有近80%都是中低端產品,下遊在高精尖應用領域的終端產品與美日等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
五礦集團一名高層透露,成本一元的稀土原料,他們公司粗加工後賣出去的價格最多只有10元到20元,但粗成品出口到歐美日做成產品後,最終產品價格卻高達1000元。這些產品很多還通過進口又回到中國,成本由中國消費者承擔。
在稀土資源大國和真正的稀土強國之間,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2008年開始,稀土價格的幾輪上漲主要都是由於供應端產能下降引起,包括上文提到2011年的收儲打黑出口限制、2017年的收儲打黑及2019年緬甸礦進口受阻等因素。
而自2020年開始,稀土價格出現的新一輪上漲則主要是由於需求端引起的。
稀土原材料最主要的用途是稀土永磁材料。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铵鐵硼材料主要由镨铵輕稀土製備而成。高性能铵鐵硼在工業機器人、汽車EPS轉向係統方面有廣泛應用。2019年,高性能铵鐵硼消費量中,傳統汽車和新能源汽車消費約佔二分之一。
進入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交付量大增,刺激铵鐵硼材料需求,稀土價格因此在2020年迎來新一輪的上漲。
通常稀土一漲價,黑稀土企業就會像鲨魚聞到血一樣蜂擁而至。對此,工信部也在今年1月份出台稀土管理條例,以立法的形式對行業開採指標、儲備、非法產品、追溯等方面進行具體的規定,打擊黑稀土的生存空間,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從毛利率上看,受惠於稀土價格上漲,A股上市公司北方稀土和五礦稀土去年前三個季度都有小幅上升的趨勢。
國家出台打黑法規、稀土價格上漲、企業毛利率改善——一切都跟之前幾輪的稀土上升周期那麽相似。
過去幾次,稀土都在上漲並在高位短暫徘徊之後迅速探底,黑稀土問題依然屢禁不止。這次,在中美摩擦讓全國上下再次深刻認識到中國稀土資源重要性以及中國稀土在產業鏈的無定價權、低附加價值定位之後,中國稀土的價格走勢是否會與之前不太一樣呢?
可以肯定的是,從國家近期的動作來看,中國已經意識到稀土供應終究會進入多元化,中國稀土即將不「稀」的事實。
2019年,路透社援引行業研究者數據觀點稱,中國多年來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稀土出口國,但在2018年,中國稀土進口量大幅增長,成為了當年全球最大的稀土進口國。
從稀土最大出口國到最大進口國,現在的中國距離「稀土強國」可能正越來越近。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